患者版 公众版 English
十八大报告精神解读
时间:2013-01-09 阅读量:12317

十八大于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3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肩负着8260多万名党员的重托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出席了大会。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会议顺利地完成了各项议程,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大会,将会是党的奋斗历程中又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

    今天的讲座讲六大问题:第一,关于十八大的主题和主要成果;第二,关于十年基本总结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第三,关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第四,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第五,关于五大建设的主要任务;第六,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关于十八大的主题和主要成果
 
    (一)十八大的主题

    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个主题鲜明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四个核心问题。

    一是旗帜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把握我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

    二是奋斗目标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了决定性阶段。在报告的起草过程中,也曾经想写成“进入了决战阶段”,后来考虑决战阶段就是一个战役,而现在至少还有8年时间,这8年时间不是一个战役所能够概括的,所以后来改成“进入决定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部署和要求,为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石。

    三是道路问题。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是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条件下,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四是精神状态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是强调解放思想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地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中央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我体会,主要是基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充分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充分的变革,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奋斗,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阶段。展望未来,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但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也就是说,形势总的是不错的,但是“艰”和“难”也是客观存在的。攻坚克难既反映了党对未来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也展示了党一往无前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大众方针,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于十八大的热切期盼,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十八大的崇高使命。确立这样的主题,也就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做了宣誓,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从而回应了期盼、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至关重要。在前几天的政治局学习会上,我也列席了这次学习。有位中央领导同志在讲到十八大的主题的时候,曾经动情地讲:“要把我们主张什么,坚持什么鲜明地讲出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法律赋予了我们这样一个地位,你不执政,干什么?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清楚,坚持下去,又如何执政?”我觉得他讲得很深刻。报告也的确是通过主题讲清了这个问题。

(二)十八大的主要成果

    十八大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一个好报告。胡锦涛书记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十年的奋斗历程,以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准确地把握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期盼,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目标、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对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信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即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是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修正案。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修正案,体现了十七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十八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工作部署,既保持了党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修改的党章是以党的十二大形成的党章为基础,实际上从十二大之后,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于十二大的党章有过局部的修改,属于小改的范围。修改以后的党章,更加符合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发展要求,必将更好地发挥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三是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大会和随后召开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个政治立场坚定、实践经验丰富、勇于改革创新、对人民群众满怀深厚感情的领导集体,是一个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中央领导集体,充分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这三大成果中,报告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章修正案提供了根本制度,新的领导集体形成了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有了必备而充分的条件。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首先要认真研读党的十八大文件,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在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主题的基础上,深刻领会过去5年和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深刻领会五大建设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七个深刻领会就是我们昨天刚刚收到的中央10号文件的要求,中央10号文件就是《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通知里专门对宣传的内容做了规定,就是这七个深刻领会。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党心、军心、民心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八大制定的各项任务上来,要从党、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大局的大局、根本的根本。二、关于十年基本总结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十八大报告在回顾过去5年工作的基础上,高度凝练和概括了十六大以来10年的基本实践,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面对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十年的历程和历史性成就

    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不平坦的历程。纵观这10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一步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2008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的企稳回升,并给予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战略。10年中,党领导人民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历史证明,这10年的探索不寻常,这10年的成就来之不易。10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不过是一瞬间,但对于一个为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民族而言,却创造了令世人折服的人间奇迹。2002年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0.03万亿元增加到47.3万亿元,年均增长10.7%,远高于世界同期平均3.9%的增速,经济总量我们先后超过了法国、超过了英国、超过了德国、超过了日本,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6208亿美元增加到36400多亿美元,上升到世界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0元增加到21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6977元。我们顺利完成了十五、十一五规划,顺利地实施了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开创了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十年,我们着力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报告用“三个大台阶”,“两个时机”对这十年的历史新变化作了高度的概括。“三个大台阶”就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两个时期”就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有外国媒体这样评价这10年,说:“当历史学家回顾二十一世纪头10年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经济大衰退,而是中国的绿色大跃进,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加起来还要多的国家,一些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大部分人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各种风险考验能够从容应对,纵观世界现代化历史可谓前所未有。”

    (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意义和实践要求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明确地规定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自提出以来,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科学体系,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日益显现,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广泛的认同,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已经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决定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这就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

    第二,科学发展观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就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于坚持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涉及改革发展稳定,事关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征程,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它以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务实的路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提出了四个“更加自觉”,这就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这四个“更加自觉”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贯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关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总结,自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这30年中召开的6次全国党代会,报告的标题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关键词的,这说明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的坚定不移和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十八大报告使用最多的词汇之一,报告的标题画龙点睛,直接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会的主题只有8句话,但是有两处讲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部分中,十六大以来的10年,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目前为止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当然也是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部分专门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论述和部署;第三部分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第四至第八部分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展开;第九至第十一部分论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重要工作;第十二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组织保证。通过这种简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报告的全文,可以说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主线。有的人甚至说,十八大报告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我认为这话也不无道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一定要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这条主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

    道路关乎党和国家命脉,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历经波折与成功。中国共产党的90年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权威的教科书,历史经验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胜利、掌握国家政权以后,必须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和确立适合本国国情、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们党员就是这样做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刚刚起步的时候。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现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革命。”他指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革命。为了实现党的第二次革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力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探索中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八大报告系统回顾了90多年来我们党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这也是十八大报告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特色。过去几次党代会上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过阐述,那么这一次怎么能说出新意来?在中央的领导下,胡锦涛同志经过认真的研究,认为应该从党的历史进行阐述。所以报告用“成功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概括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历史性贡献。用“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历史性贡献。用“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概括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历史性贡献。用“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历史性贡献。我们要深刻理解这“四个成功”和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两个“为”,准确地把握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做的历史性贡献。在前两天的政治局会上,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流”。毛泽东说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然也不是机械地翻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新的时代和新的实际,不断地推进理论武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国历史及至世界历史发展的奇迹,不仅使我们国家空前地活跃起来、快速地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地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组数据略见一斑。中国10年中,平均每年进口75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给这些贸易伙伴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聘用的当地员工接近80万人,每年在当地纳税超过100亿美元。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为国外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实惠,由于进口中国人的商品,美国消费者过去10年一共节省开支6000多亿美元,欧盟的每个家庭每年可以节省开支300欧元。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在2009年时,中国对世界GDP增量的贡献率就达到了14.5%,成为全球第一大贡献国。根据有关机构的统计,中国对世界GDP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超过了20%,高于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风云变幻中,在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国内一系列重大灾害的严峻考验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以及深远的影响力。纵观这30多年,中国在不算太长的时间里实现了覆盖13亿人口的发展,改变了13亿人民的命运。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也仅仅解决了10亿人的发展问题,当然发展的程度还是有差别的,而且他们发展的是极为沉重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全球更广大范围的贫穷和落后,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发展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国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相互联系

    成功的实践是正确的理论和制度能够得以产生的基础,而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和制度又可以推动和服务于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创造性地指出并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科学的范畴,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基本内涵以及相互关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个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些科学的概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会议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可以说是点睛之笔、神来之笔,三个自信归根结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它向世人宣示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决心和信心。

 

(三)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怎样来认识这个重要论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居于根本地位,既是其他成就的必然发展,又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其他成就。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90多年的成就积累而成的,是90多年各方面成就的集大成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一定意义上是过去革命和建设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萌芽于党局部执政时期,奠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党取得的全部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其他一切成就的升华。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是巩固其他一切成就的根本保证。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巩固和发展90多年来党所创造的成就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强基固本、凝神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为巩固和发展党90多年来创造的一切成就提供正确方向,提供理论指南,提供制度保障。而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否定了党90多年一切成就的根本,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丧失依托,甚至化为乌有。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党和人民在未来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提供了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上,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今后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开放空间。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发展进步都将无从谈起。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深刻揭示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七大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之所以反复强调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因为认清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推进改革、文化发展的根本依据。而我们的一些同志,认识不到我国在处于战略机遇期的同时,也面临战略风险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际上我国已经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陆续地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公认的成功地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只有3个,一个是新加坡,一个是韩国,一个是爱尔兰。这3个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是大国。我们要很好地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难处,所以我们要强调,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八大报告强调,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行政策,推进任何领域、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地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最大实际。我们不但在经济总量低、发展不快的时候强调这一点,就是经济总量大了、发展快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我们还要强调这一点。我们不但在谋划长远发展的时候强调这一点,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这一点。

    关于总布局,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这就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际上提出了“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总体布局的概念是1986年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十五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从而充实和丰富了总体布局的思想,十五大确定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七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总体布局的高度,把“四位一体”扩展为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执行。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是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任何时候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理想不动摇,以此来动员和激励全党同志,以此来团结和凝聚中华儿女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五)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并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这八项要求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项基本要求从依靠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特性、外部条件、领导核心等方面,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不妨做一下对比。十四大、十五大报告在论述邓小平理论的内涵时,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新的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党的领导、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方面来论述。十八大提出的八项要求既是实践经验的新总结和基本理论的新发展,又体现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认识。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问题。这八项基本要求是管全局管长远管方向的,一定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这八项基本要求,是向着既定目标阔步前进的重要指南。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我们不妨再简单追寻历史的基础上,对未来作一个展望。

    据统计表明,鸦片战争发生之前,1820年,当时中国经济占全球33%的份额,经济总量比整个欧洲还要高出约20%。在此后的160年间,持续地衰落下来。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居然降到了4.6%。到改革开放前,还是4%。从1978年起,中国经济开始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到2011年,我们占世界的份额升到10%左右。按照目前增长趋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16年,中国GDP的总量将达到19万亿美元,那时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将占到18%。到2020年,约占25%。这意味着到2030年,中国经济将重新回到33%左右的历史高点。到那时,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比世界上现有56个高收入国家全部人口之和还要多出3亿多的国家,经过中国人民两百年的不懈奋斗,即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更加美好光明的前途。到那时,革命先烈李大钊为之期盼的青春中国、方志敏为之献身的可爱中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之奋斗的美丽中国,乃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必将呈现,中华民族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明确提出了两个全面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第一个全面是在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的新要求。第二个全面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要条件和必备的动力。这两个全面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宣言书,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动员令。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的基本考虑和重要内容

    从“建设”到“建成”,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结果,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落实和完善的。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新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加针对发展的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更具明确的政治导向,鼓舞人心,极大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我认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持连续性。实践证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方向是正确的,总体上是有效的,必须继续遵循和执行。本来这两个目标定得很好,只是因为这些年发展太快,有些地区已经提前全部实现,有些是局部实现了这些目标,所以要提出新目标。同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特别是根据这些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对一些具体目标作出适当调整。

    二是要增加针对性。为了有效地指导建设小康社会实践,必须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导向明确地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三是体现全面性,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到“五位一体”的要求,分别提出了五大建设的目标。下面我们对这两段做一些分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两个“翻一番”的新目标,这两个新目标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目标,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十六大提出的。十七大将这一层面修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翻两番”,这里提出了一个“人均”的概念。十八大又调整为,国内生产总值要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基数大了,比2010年要翻一番。

    要按照十六大的目标,2000年我们国内生产总值为9.8万亿元,那么到2020翻两番,不考虑物价因素,应该是39.2万亿元,这个显然现在就已经实现了。按照十七大目标,2000年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0.79万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到2020年翻两番,大概是3.2万元。如果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有14.5亿人口,那么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46万亿,比十六大的目标多了七万亿,有增长,但是还是不够。十七大所提的目标,虽然比十六大提高了不少,但经过测算,今后9年只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多一点就可以实现。因此十七大所提的目标,看来还是低了,这主要是因为这五年发展太快了。

    十八大将目标调整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这一目标,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扣除物价因素,将达到80万亿元,这是一个合适的目标,比十七大目标多了34万亿元。虽然基数变大了,为实现的目标数也变大了,但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经过测算,今后9年,只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即可实现,说的准确一点,就是6.8%。从这些年的情况看来,实现7%,就算是有世界经济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攻击,也是可以实现的。当然要再实现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也是不容易的,但是7%左右是有可能实现的。有可能实现的话,那么到2020年比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这是可以实现的。

    我们再看第二个目标,十八大首次在全国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也不太难。说不容易,是因为低水平收入的快速增长相对容易些,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以后,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说不太难,是因为今后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6.8%,即可实现人均收入翻番的要求,而过去10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加率分别达到了9.5%和7.4%。过去30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达到了百分之七点多,都高于6.8%,因此这也是一个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而如果实现了十八大的新目标,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富强、人民就会更加富裕,特别是实现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就将意味着经过10年的奋斗,人民的收入会大大增加,幸福感会大大增强,到那时候,小康社会的建成会变成一个人人都可以触及的、活生生的现实。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现实背景和主要内容

    上面讲的是发展的目标,下面讲深化改革的目标。10年的探索实现和发展的成就,再次验证了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新的体制机制就健全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推进一步的道理,国企强盛、民企充满希望,改革让微观主体活力四射。这10年中我们看一看,中央企业从196家调整成为117家,数量减少,体量加大,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扩大到28万亿元,相当于4倍,减的是数量,增的是竞争力、控制力和带动力,推动经济36条、非公经济36条、新非公经济36条实施细则都先后出台。英雄不问出处、创业不问体制,千万家非公企业,正以自己的生机与活力,汇聚成新时代的新时尚。要素价格市场化,市场范围扩大化,改革使市场体系血脉流通。这10年,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和调整了行政审批事项2183项,占原有总数的60.6%,各省区市本级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6986项,占原有总数的68%。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变为掌舵、从专制型变为服务型,收入提高,保障完善,改革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铺上了一些短板。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表明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环境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还很多,特别是下一步改革要面对的难啃的硬骨头还很多,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下一步改革更为艰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健全。

    十八大报告用5个“加快”,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个方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主要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我们一定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五、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八大报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的新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的新任务,新举措。这些部署、任务和举措,适应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既高瞻远瞩,又求真务实,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由于时间关系,五大建设我只就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这两个问题展开说一说,其他三个建设仅仅提一提,至于国防、港澳台工作以及对外开放的外交工作只点一下,这样把时间集中在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两点上。

    (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两个“加快”鲜明地指出了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建设的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之所以说是战略抉择,我们可以从近年来这场规模空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寻找答案。表面上看,这场危机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对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5000美元,有些地区已经超过了一万美元,这使我国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性更加明显,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像一部老式的机车已经无力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前进了。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到了一个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是首次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对它的认识是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不断深入发展的。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确定它为主线,十八大报告中再次确定了它的主线地位,并写到报告第四部分的标题之中,表明这是我们今后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凸显出不一样的份量。十八大报告适应战略机遇期与战略风险期的新要求,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要任务,并着重把握好三点。

    第一,必须实现工作重点的转变。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推动经济的主要工作是招商引资、扩大投资、增加产能、促进出口等等,对当时条件下,这么做是必要的,同时也是有效的。这些工作将来还要在更高水平上继续去做。同时也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和必将带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我们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都正在发生变化,再靠过去的发展方式来支撑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不可持续的,是走不了太远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实现经济工作重点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四个“着力”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和形成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上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让创新成为企业的生命、发展的源泉,使企业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让各类生产主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出效益、得利益,积极主动地去谋转变,自愿自觉地去转变。五个“更多”是:让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与战略型新兴产业来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来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循环经济来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居民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来推动,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从过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转变到依靠质量和效益内涵式的提高上来,不断增强创新发展模式。

    第二,必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中。四化之间,进展不一。我国工业化进展很快,但是数量扩张特征比较明显,产能过剩。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城镇化进度持续加快,但城镇化质量不高,多数农民工还没有真正融入城镇生活中。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需求、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供给的互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期进展,但是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有数据显示城镇化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消费将增长1000个亿。今年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将达到52%,如果今后再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再增加三亿城镇人口,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内需。

    第三,必须全面深化政治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十八大报告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认识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准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历来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题,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给我们上了一堂历史课,反的经验也有,比方说大跃进,比如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说明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就无从实现。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给我们上了一堂经济课,说明如果像西方国家那样,搞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不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也会走上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正是由于我们恰当地把握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适时出台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才使中国经济变成了一个由高到低、再到高的漂亮的V型线。当然,我们毕竟是市场经济的后来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者,对市场经济的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十八大对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给予了明确的解答,这就是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个是“更加”,一个是“更好”。前者说的是要更加尊敬市场规律,更充分地发挥市场调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问题,后者说的是更有效、更适度、更规范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就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加尊重市场的规律,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而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就要加强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形成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就要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公有制建设公共财政体系,形成更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要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发扬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树立了正确的方向。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7个方面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做出部署,落实好部署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二,必须准确把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着力点;第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十六大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再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文化改革发展不断推进。10年间,我们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一手放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迎来了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部署的基础下,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进一步部署,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落实好这些战略部署,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二,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第三,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壮大文化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在文化建设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尤为重要。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更好地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网络新媒体兴起,舆论环境复杂、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情况下,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更加重要。在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十八大报告的意见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和部门建议要全面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这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没有完成的课题。所以十八大报告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也有了一些进展。

    这些年来,有关部门多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研究,这次集中进行了专题研究。目前各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各有不同,提出了很多方案,经过反复研究,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倡导”,这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新的表述,包含了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到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到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重价值观,可以说这一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符合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思想理念精神,这样表述也最大限度地覆盖了各方面的需求。因为刚才这三组,有的就是提的第一个组,有的是第二组,有的是第三组,有的是第一组有一个,第二组有一个,第三组有一个,各种提法都有。这个表述能够最大限度地覆盖各方面的意见,各方面的接受程度更高一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推进认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在实践中培育。通过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核心。

    (四)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对于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在提高,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提高,社会建设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仍然是群体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领域。这里面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高房价的问题、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等等,都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所以习近平同志在新一届常委与新闻媒体见面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了我们在改善民生这方面的责任。当然这些问题,很多不是中国独有,而是世界性的难题,但就是这样,我们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比方说贫富差距的问题,就有媒体报道,2007年世界上最富有的225人,他们的收入与最贫穷的27亿人的收入是相等的。225个人和27亿人的收入,相当于世界上所有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

    尽管收入差距比较大是世界性难题,但我们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格外引起重视,要采取各项措施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央已经有这方面的考虑,在十八大报告中,也从六个方面做了部署,落实和战略部署应当注意着重把握以下三点。第一,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全局,只有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才能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体制,赞成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支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在我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方面,与群众联系紧密的问题很多,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多谋民生之意、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也所养、诉有所畅上,持续平衡推进。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汇集全体人民,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对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十七大首次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提出的。

    经过多年的实践,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纳入总体部署,也进一步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十八大报告是根据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针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第一次单列一部分加以认识,并且提出了4个方面重点任务。落实好这些重大部署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二,必须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第三,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还对加强推进国防和现代化建设,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部署。这些方面的部署和要求,我们也要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切实抓好落实报告精神。

    六、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学习十八大报告我们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这就是“党的建设”这部分份量很重,针对性很强,新意很浓。加强党的建设,讲来讲去,最基本的就是三句话,第一句就是关键在党,第二句就是党要管党,第三句就是要从严治党。在前几天政治局常委的学习会上,领导同志专门对这三句话做了发言。所以我们在学习“党的建设”这个部分的时候,要认真地按照这三句话的脉络去看其中的要点。这个部分,一共有8个三级标题。过去讲“党的建设”,一般都是6个三级标题,但这次是8个,这进一步拓展了党的建设的内容。我在这里着重讲几个要点。

    (一)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主题

    这里又提主题,是全文中第十二次提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十七届四中全会首先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总领,使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我们要细化,要梳理出辫子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会出在哪些领域、哪些环节、哪些部门、哪些岗位。要确实治好病,就要精准下药,有的就只用中药,有的可用西药,有的还要动外科手术,不能只是说说而已,等病严重到一定程度,再来治就来不及了,所以这四个考验、四个危险是长期的。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党自身的现状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两个“全面”,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到去年底我们已经拥有了8260万名党员,我们党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国。我们党员的数量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数量还要多。只有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尼日利亚、日本、墨西哥、菲律宾这11个国家人口超过了8260万。社会党国际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政党组织,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里面有各类组织成员,但她的党员数量加起来也只有大约4千万。而我们这个大党自2007年以来,新入党的党员就达到了1480多万,大量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党员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要治理好这么一个特大型的政党实属不易,况且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织结构都发现了重大的改变,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解决,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将严重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所以习近平同志最近指出,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全面理解加强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主题,明确提出加强和提高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其中一条主线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党的根本建设。“两个坚持”就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五个建设”就是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就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这也是一个小的努力。自治能力,就是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是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的根本问题,一个目标就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这个总体要求,抓住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要求,有四个方面要着重加以强调:第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关键在党,都要求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贯彻到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部署当中。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党的宗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就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第二,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十七大确定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的实践中,提出了加强党的纯洁性的任务。只有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才能保障党永不变色,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以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党的建设的主线,这就大大地扩充了党的建设的内涵,也回应了四大考验、四个危险。有这四大危险、四种考验在,我们党应该怎么办?我们必须不断地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扎实推进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第三,增强党的自治能力。这是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充分体现了党对于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自信和高度自觉。强调增强党的自治能力,表明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通过党自身地不断进化、不断完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来保持和增强。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我们党就必将永葆思想纯洁、组织纯洁和作风纯洁。第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党的建设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建设总目标主要就是要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过不同的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十八大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出“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的目标要求和战略任务,紧紧围绕这样一个目标任务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极大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点任务

    十八大报告对怎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部署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落实这个总体要求就要重点突出抓好五个方面。

    第一,必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与以往党的建设部分比较全面地阐述党的思想建设不同,十八大报告高度强调和准确地聚焦坚定理想信念问题,强调要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需求。大家回顾一下,过去的报告在讲党的建设问题的时候,第一个问题讲思想建设,都是全面讲的,这一次也讲思想建设,但是着重从理想信念这个方面来展开,也就是说既高度强调了,也准确聚焦了。因为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缺失、信念迷茫的问题,一些党员对共产主义的信念,甚至远不如宗教信徒对教义的信任,所以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都说,“我们这一辈子看不到共产主义,也许下几代人,也看不到,但我们的信仰信念决不能动摇,决不能松懈。”因为理想的动摇、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报告强调,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可以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少不得,没有钙这个人都会塌下去,没有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就没有了。所以报告特别强调,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紧迫。要从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抓好道德建设三个方面来推动。

    第二,必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是报告重点强调的一个方面。国际国内的经验反复表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的向背。如果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无论叫什么名称,无论喊什么口号,迟早都会垮。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永远执政,所以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一定要把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十八大决定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深化党员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恐怕以后不会光是看几本书、开几个座谈会就算了,也可能还要走到群众中去,我们的领导班子也可能还要照照影子,整整衣冠,甚至要洗洗澡,真正受到一点教育和触动。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在每两次全国党代会之间,进行一次全党的教育实践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次教育实践活动,必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三,必须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第四,必须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党,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早在1926年,党中央就发出了第一个反对党内贪污腐化行为的文件,一年后设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90多年来,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反腐倡廉、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党内发生了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甚至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十八大报告再次向全党敲响了警钟,指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报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整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做到三个“清”,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三个“清”从不同层面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是报告的一个亮度,我们要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第五,必须切实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和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是复杂,肩负的任务越是艰巨,就越是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就越是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单独列条进行部署,这是新形势下很有针对性的一项重要的要求。报告要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地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的政治生活准则来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认真落实这一措施,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纪律。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新的征程,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报告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号召,这就是必须增强“四个意识”。

    一是要增强忧患意识。我们党诞生于内忧外患艰苦的历史环境当中,忧患意识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全部奋斗历程。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辉煌成就,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而懈怠,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二是要增强创新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新的事业,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必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是要增强宗旨意识。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统一,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四是增强使命意识,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这“四个意识”的提出,充分表现我们党在胜利面前的高度清醒,也充分表达了我们党开拓未来的自信和坚定,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居安思危,锐意创新,牢记宗旨,不辱使命。

    以上是自己对于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初步理解,由于水平有限,学习刚刚开始,对于讲解中不深、不透、不够准确的地方在所难免,还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本报告系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