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版 公众版 English
不能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我们的历史根基
时间:2014-09-22 阅读量:12137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般地说,历史虚无主义总是以“历史揭秘”为噱头,以“反思历史”“还原真相”为名扩散传播的,那么当前它有哪些新表现?

  李殿仁: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发展到“纠正”社会主义;从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发展到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中国人的落后性,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可以说,他们极尽一切手段,肆意歪曲捏造历史,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历史,否定革命、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一是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把革命同现代化对立起来,借以否定革命、“告别革命”。有的竭力渲染革命的“弊病”,公开判定“20世纪的革命方式确实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宣扬新中国的历史是“苦难史”;有的宣称革命的结果只是实现了“专制复辟”;还有的认为,如果没有革命,“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

  二是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或者把改革说成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资本主义的“补课”。有的还否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生造了一个所谓“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提法。在他们看来,近代中国应当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来取代“半封建”,而不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样就把纠正“左”的错误变成了“纠正”社会主义。

   三是质疑“两个不能否定”,故意放大问题、夸大失误和挫折,把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或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虚无”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四是用攻其一点、以偏概全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其本质和主流,把其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如指责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犯了很多错误,对中国的发展进步没有贡献;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等都不应该进行;特别是集中攻击、诬蔑、抹黑毛泽东,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丑化党的领导人和革命前辈。

  《中国社会科学报》: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成本变低,各种思潮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在微信、微博朋友圈上经常可以看到“‘文革’揭秘”、“党史真相”等字眼,其所谓的“真相”往往令人咋舌。据您了解,全媒体时代这种思潮的传播形式有什么新特点?

  李殿仁: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各种传播手段,是这一错误思潮泛滥的一大新特点。现在,体现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主张的言论和作品,可见于专业研究成果、通俗历史读物和讲座、互联网、文学影视美术音乐作品等各种媒介之中,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其特点是:
传播内容分散化。分门别类、化整为零,通过不同的途径渠道在不同的媒介上传播扩散,使貌似缺乏系统理论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分散的表述中躲过监管而得以广泛传播。 
传播形式隐蔽化。常常戴着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的面具,粉饰它的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色彩;利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文化消费形式,把核心观点转化为感性的影视形象和夺人眼球的通俗文字,通过互联网、影视作品和通俗读物等向社会大众传播,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不仅仅是学术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个时期以来,相继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潮,如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历史虚无主义和这些思潮相关吗? 
李殿仁:可以说,虽然花样不同,但出于某种共同的背景,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它们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只不过历史虚无主义者重在通过否定和歪曲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宣传一定的价值观念,反映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前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学术思潮,不如说是一种政治思潮,它把西方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作为研究历史的“标准”,以“还原历史”或“重新审视历史”为幌子,无视历史事实,随意解读历史现象,恣意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颠倒是非黑白,甚至不惜散布谣言、伪造历史。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人不但歪曲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而且对我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也恣意抹煞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报》:也就是说,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是非问题。
   
  李殿仁:对。历史虚无主义所散布的种种言论,不仅涉及史学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问题。历史虚无主义始终是敌对势力消解我们党长期执政合法性的舆论工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现在看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和扩散,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这样的影响:其一,它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随意剪裁和解释,误导大众建构符合其核心观点的历史认知,造成人们在历史知识方面的错乱、价值观方面的混乱和对待中国近现代史的不严肃态度。

  其二,它向社会大众提供一套完全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话语体系,引导大众怀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消解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其三,它否定当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历史根基,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的历史贡献,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放大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逐步瓦解大众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其四,它歪曲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对源远流长的灿烂民族文化也一笔抹煞。在一些人的笔下,我们的民族不仅“愚昧”“丑陋”,而且充满“奴性”、缺乏创造力、安于现状、逃避现实,如此等等。这样一些荒唐的言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各种媒介都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苏联解体过程中,随处可以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您认为当前我们该如何汲取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

  李殿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确实如此!现在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原因和教训的研究和争论仍在继续。尽管存在诸多不同观点,但总的看来,戈尔巴乔夫等人利用历史虚无主义,推行违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路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当时,在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过程中,一些带有官方背景的文学作品、新闻媒体和出版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当时《忏悔》这部电影,描写了上百万人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失踪的悲剧,它是在时任格鲁吉亚党委书记谢瓦尔德纳泽支持下摄制完成的,雅科夫列夫曾说,《忏悔》的公映是苏共“意识形态崩溃的开始”。结果,人民的思想被搞乱了,社会主义的形象被玷污了,西方“民主”制度被美化成世界历史的最终归宿。随着思想的崩溃,苏联解体成为无法逆转的事实。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苏联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境内外反华势力从未放松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图谋。分析历史虚无主义,要看到这样一种背景!毁灭民族的历史记忆,动摇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最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善良的人们应该深长思之。

  历史研究是一个大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历史虚无主义这样一种唯心主义思想,一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该如何应对?
 
  李殿仁:面对当前形势,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实事求是,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

  研究历史只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首先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而不能以尚未发生的想象作为依据。历史是不承认“假如”的。
 
  其次,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要采取唯物主义态度认真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作用和影响,从中把握它的本质和主流。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时间,中国人在苦难中觉醒和奋斗,积极探索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君主立宪制、多党制、总统制都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找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这是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也是被事实证明了的历史。今天的中国同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相比,是天壤之别,这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是包括我们的对手也不得不承认的历史事实。个别人抓住我们探索过程中的某些失误大做文章,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这是不得人心的。

  再次,判断事物的功过是非只能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判断,不能用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去衡量过去的事件和决策。比如说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初期并不具备全面开放的条件。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根本不承认我们的新政权,我们在联合国连个合法地位都没有,许多国家都不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们在政治上歧视我们,经济上封锁我们,军事上围堵我们,一直想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甚至到现在还对我们实行方方面面的封锁和限制。当时那种条件下你怎么对它们开放呢?!就是在这种困难的环境下,我们同当时的苏联、东欧,还有承认我们合法地位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展开了全面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以“假设”、“如果”代替已发生的历史事实,以个别事件否定全部历史,以现在的观点看待当时的条件,甚至编造历史、肢解历史、碎片化历史,这样的手法,令人不齿。

  《中国社会科学报》: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做哪些工作?  
 
  李殿仁:唯物史观是识别和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一方面是普及,要在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中注重唯物史观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工作;另一方面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发挥优势,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工作,使这一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始终注重存史、研史、学史和用史。一是要继续把历史的研究作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以正视听。二是要扎实推进形式多样的、全民性的正史普及,特别是要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系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军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弘扬这个优良传统,把学史用史提到全局高度,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我们应把这些号召切实贯彻到工作学习之中。

  要主动作为,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当前文化多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理研究,通过理论阐释、史料分析、实证研究、文本分析等进行全面的透视,以生动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向社会传达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研究的成果,以去弊解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进而不断赢得人心,巩固阵地,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