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化名),52岁,近半年受更年期影响,常常感到烦躁、失眠,有时还会控制不住脾气,导致情绪失控。最近,我发现她有些低落。
那是个梅雨季的黄昏,我查房时发现张阿姨又独自坐在窗边。雨水在玻璃上蜿蜒成河,她的倒影在窗框里像一幅被洇湿的铅笔画。
“阿姨,最近一直下雨不方便外出,看到您坐窗边发呆叹气,是有什么让您感到心烦的事情吗?”我递过一杯温热水给她。
张阿姨手指在杯沿慢慢摩挲:“小马啊,我就像个漏气的轮胎,明明想打起精神,可‘噗’的一下就又瘪了...”。她突然捂住脸,指缝间漏出哽咽:“昨天老伴大老远来给我送饭,我居然嫌他做的饭菜太咸了,当场摔了筷子...”。 她的声音越来越低,“我讨厌这样的自己。”
我没有直接给建议,如“您别多想”,而是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张阿姨说出内心感受,让张阿姨感受到被重视。
我:“听起来,最近有个‘情绪怪兽’在捣乱,让您明明不想生气,却总被它牵着走,对吗?”
张阿姨点头:“对!半夜还让我睡不着,白天浑身没劲。”
我:“我记得上周你去湖边活动,那天回来您一整天都笑呵呵的,‘情绪怪兽’好像完全消失了。当时发生了什么呀?”
张阿姨思考着:“那天我早起去打太极拳,你还夸我穿的新裙子好漂亮。”
我:“这说明当您做喜欢的事、听到鼓励时,就能把‘怪兽’赶跑!我们能不能多创造这样的时刻?”我停顿让她思考了一会,又询问她:“如果给这个‘情绪怪兽’ 起个名字,您想叫它什么?下次它再来,我们可以怎么合作打败它?”
张阿姨笑道:“叫它‘烦烦’吧!下次我胸口发闷时,你就提醒我去打太极,或者咱们一起去散步好吗?”
我:“当然可以啊!“
我鼓励张阿姨开始写“情绪日记”,记录与“烦烦”对抗的成功经验。告诉她的家人改用“你最近和烦烦打架累不累?”代替“你又生气了?”,从而减少冲突。
三个月后,张阿姨出院了。随访时我询问她的近况,她告诉我,现在她会主动参加社区广场舞活动,失眠和焦虑明显缓解,情绪稳定了很多。
通过故事重构,让当事人从“我是问题”(如 “我是个坏脾气的人”)转变为“我有能力应对问题”。用比喻和外化语言(如“情绪怪兽”)降低心理防御,让艰难的话题变得可讨论。在家庭场景中,这种方法能修复关系而非激化矛盾。
即使没有专业心理学背景,我们也可以通过好奇的倾听、尊重个体故事、共同寻找解药的方式,为身边人提供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