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居民贫血的患病率约为20.1%。2018年8月18日,国家卫健委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多学科专家,共同倡导将每年的8月18日设立为“中国贫血日”,以提高公众对贫血的认知和推动这一疾病的防治。
什么是贫血?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比容分别为0.42和0.37)。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当其数量或浓度下降时,身体各组织器官供氧就会不足,从而出现乏力、头晕、颜面苍白、心慌、气短等症状。
哪些人群好发贫血?
妇女、儿童、老年人群均为贫血的好发人群,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持续攀升,老年贫血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升高,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贫血的患病率可达10-20%。
老年人的贫血有哪些特点?
- 症状隐匿: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贫血的敏感性减退,早期贫血症状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感知,容易被忽视。或仅有轻微的乏力、头晕等,常被误认为是造血衰老的正常现象。
- 非血液系统症状突出:除了常见的贫血症状外,老年人贫血更容易出现一些非血液系统的症状。例如:因大脑缺氧患者除可能出现头晕、头疼等不适外,还会出现精神症状如淡漠、抑郁、失眠、记忆力减退等;还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心慌、气短,甚至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这些症状可能掩盖贫血的本质。
- 多种因素并存:老年贫血常常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原发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增高,导致造血干细胞功能减退,骨髓造血微环境发生改变,影响造血功能;另一方面,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肾脏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等,这些疾病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贫血。
- 营养缺乏常见:老年人由于牙齿缺失、消化功能减退、或胃肠道疾病等原因,容易出现营养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障碍等情况,导致铁、维生素B₁₂和叶酸等造血原料的缺乏。
-药物影响:老年人因患有多种疾病可能存在多种药物联用的情况,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或干扰造血过程。
-血液系统疾病有老年高发现象:多发性骨髓瘤、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等为老年阶段好发疾病,一旦发生,患者均会出血贫血。
如何进行贫血的预防?
- 饮食均衡: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增加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摄入,如肉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 适当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针对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太极拳等。
-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贫血并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同时,积极治疗其他基础疾病,控制基础疾病进展。